清军在西充凤凰山斩杀大西政权首领张献忠之后,清朝的开国功臣、以“满洲第一巴图鲁”(巴图鲁即勇士)之名闻名的悍将鳌拜,率领大军一路凯歌西进。他早已听闻蜀中天府之国的繁华,此时得势而来,很快便进入了四川的首府成都。然而映入眼帘的,却是一片触目惊心的废墟。昔日的锦官城,曾经在三国时期因蜀汉政权的兴盛而闻名天下,又因杜甫的诗句“锦官城”而得名的繁华都会,如今被张献忠的大西军摧残殆尽,街市荒芜,宫殿残破,满城的生机已不复存在。成都不再具有战略与经济价值股票配资代理,就连原本来自关外、尚未开化的女真贵族们都觉得占领此城毫无意义。鳌拜等人感慨良久,最终还是率八旗精锐放弃了这座“废墟”,转而向东,去追击溃散的张献忠余部。
张献忠虽已战死,但他一手提拔的四个养子——孙可望、李定国、刘文秀、艾能奇,皆是久经沙场的骁勇之将。他们原本是延绥边地的少年,被张献忠收养培养,久随征战,战力非凡。西充凤凰山一役惨败之后,他们匆匆掩埋义父的遗体,带领残余部队拼死突围,沿嘉陵江一路向东,最终辗转进入贵州境内。清军大军紧随不舍,穷追猛打,几乎让大西军余部整日惶恐不安,士气低落。
展开剩余74%相传,张献忠临终前曾留下遗命:绝不可向满清屈服,必须想办法与南明政权化解仇怨,联手抗清。四大太保中,李定国与艾能奇十分赞同这一策略。当时的南明唐王朱聿键,面对清军节节逼近、自己兵力不足的困境,也不得不放下成见,主动向大西军抛出橄榄枝。他甚至亲自下诏,表示张献忠所害的只是自己手足兄弟,并非明室君主,因此大西军若愿归附,皆可赦罪立功。这一诏令释放出罕见的和解姿态,为双方合作奠定了基础。
史载,张献忠一共有十二个义子,被称为“十二太保”。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孙可望、李定国、刘文秀、艾能奇“四太保”。他们不仅勇武过人,更是张献忠最倚重的核心将领。张曾封他们为义(秦)王、晋王、蜀王、北王,地位可见一斑。然而在张氏暴虐统治下,不少幕僚与将士心怀不满。一次,北王艾能奇与大西政权的东阁大学士汪兆龄发生争执,问及军国大计,汪兆龄答话不合其意,艾能奇勃然大怒,当场拔刀将其斩杀。此事虽血腥,却反映出当时大西政权内部的混乱与张献忠治下的残暴。
在经历短暂犹豫后,四大太保最终达成共识,将大西余部分为四支,各自统军,进入贵州,并在名义上归顺南明政权。从此,他们与昔日的死敌南明人并肩作战,走上了抵抗清军入侵的民族战场。
明清鼎革之际,天下局势如同大浪淘沙。孙可望、李定国等人,曾是明朝的叛逆者,却在历史转折中成了南明政权的支柱与忠臣。这种身份的剧变,正是历史风云莫测的缩影。最终,大西残余势力分化瓦解。孙可望虽然实力最强,却心胸狭隘,最终投降清廷,甚至引清兵攻打义兄弟们;艾能奇、刘文秀皆病逝,未能留下太多功绩;唯有李定国,以忠勇刚烈之姿,始终坚守南明永历帝旗下。他多次与清军血战,在一度时间里占据优势,接连大破强敌,先后斩杀清宗室尼堪、定南王孔有德等清廷重臣。据史料统计,死在他手下的清军高官多达三十余人,堪称南明最后的顶梁柱。
然而,大势终究不可逆转。清军入主中原已成定局,南明政权四处漂泊,无力回天。李定国虽竭尽全力,仍只能孤勇抗争。1661年,南明永历帝政权彻底覆灭。翌年六月,李定国在中缅边境山林中得知永历帝已被吴三桂以弓弦绞杀,悲愤之下仰天痛哭,呕血而亡。至此,南明最后的将星在荒蛮之地陨落,留下的遗言悲壮而凄凉,仿佛是那个时代的挽歌。
这段历史,不仅折射出明清易代的血与火,更让人感叹乱世之中忠奸难辨,英雄的命运亦往往随风而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